一直以来,贵州就是宝藏省份一样的存在,不仅风景秀美,而且美食众多。
花溪有牛肉粉,遵义薄冰羊肉粉,但其实就省会贵阳,都是小吃集散地。
贵州美味小吃,旺肠面必须有名字。
它具有山西刀削面的刀法,兰州拉面的劲道,四川担担面的滋润,武汉热干面的醇香,以色、香、味"三绝"而著称。
吃一碗贵阳的旺肠面,感觉跑了五个省。
血嫩、面脆、辣香、汤鲜的风味和口感,红而不辣、油而不腻、脆而不生的特点。
另外,贵阳的丝娃娃也是常见的地方传统小吃之一,贵阳各地每一处街上,几乎都能看得见。
它是贵阳人的最爱之一,烫面烙熟,个头小,却能装下20多种素菜。
丝娃娃要用烫熟的面皮包裹各种配菜一起食用,小小的一张皮里容纳着20多种素菜。
用大米面粉烙成的薄饼,薄薄如纸却有一只手掌那么大,再卷入萝卜丝、折耳根(鱼香菜)、海带丝、炸黄豆、脆哨、糊辣椒等。
春卷用的面皮比丝娃娃用的大一些,包制方法和丝娃娃一模一样。
将材料一一摊放在面皮中央,将下方的空白处叠上去,两侧空白处交叉叠好,留下上方的敞口,看起来就像襁褓中的婴儿,加之大部分的素菜都切成丝状,故而得名丝娃娃。
裹好的春卷再配一碗酸酸辣辣的汁液蘸水,就是一份难得的美味了,素菜脆嫩,酸辣爽口。
另外还有豆沙窝,一种油炸糯食,贵阳街头巷尾都有卖,一到清早一张桌子,架一口油锅,现做现炸,人们老远就闻到浓浓的糯米粑香。
色泽金黄,外脆里糯,喜甜爱咸都可得到满足,吃完满口留香。
将烤得嗞嗞作响的豆腐果侧面剖开,填进辣椒、生姜、香葱、蒜泥、折耳根(鱼腥草)、麻油、酱油和醋等配制成的佐料,这时趁热吃下去,外脆内嫩、咸辣爽滑,满口喷香,不失为一种享受。
肠旺面。贵州肠旺面产地贵阳,其历史悠久,是贵阳市家喻户晓的特色小吃之一。肠旺面吃起来劲道很足,让人吃了还想吃。贵阳市民喜爱"红、重、香"等口味。贵阳肠旺面通常是用猪大肠、新鲜的猪血旺和手工鸡蛋面条制作而成的。其汤色鲜红、面条蛋黄、肥肠粉白,葱花嫩绿,吃起来辣而不猛、油而不腻,汤鲜味美、回味悠长。
贵州各族由于地处高原,山高谷深,气候变化大,加之劳动条件艰苦,各族群众热情好客,所以好饮酒。贵州各族农村,过去几乎每户都会酿制低度米酒,民间称“夹酿酒”或“晃荡酒”,用以自饮和待客。花溪、青岩一带布依族酿制刺梨酒,惠水、平塘一带的布依族酿制黑糯米酒,三都水族的九阡酒,酒味清甜淳和,别具风味。
贵州各族群众除喜欢饮酒外,还普遍爱吃辣椒,民间有“湖南人不怕辣,四川人辣不怕,贵州人怕不辣”的说法。辣椒吃法很多,鲜、干均可食用。除一般作为佐料,伴以肉食、菜蔬、煎、炒、焖、炸。
或用干粉熬制,制成红油,用以调佐料粉、面,或以干粉调以葱、酱油、醋、香油,制成蘸水,蘸吃菜蔬外,更有以青鲜者入锅焙熟,再加油、盐、酱等佐料,做成“鱼鳅辣椒”,美味可口。每到秋季,选取鲜红辣椒,加姜、蒜以刀宰碎,加盐入坛密封做成酸辣椒,用以炒菜,酸辣适宜,味特鲜美。
壮侗语族各族和苗族、瑶族,日常主食多以大米为主食,喜吃糯食,每逢年节打制糍粑、耳块、蒸黄粑,吃法分烧吃、煮吃、煎吃、炸吃等,有的还以煮熟后之汤圆或糍粑,放在炒熟捣细的黄豆粉内反复翻滚,入口亦别有滋味。
安顺一带的屯堡人,还用糯米制成一种“粑果”,颇似近年市场出售之虾片,烹炸或热炒后,迅速膨胀,入口香甜酥脆,亦颇具特色。壮侗语族各族还爱吃酸菜,独山制的盐酸美味可口。
黔东南一带的苗族、侗族有制作腌鱼、腌肉的传统,其制法是将新鲜猪肉或鱼类和蒸好的糯米饭,一样一层地装入坛内,密封储存,数日后取出食用,略带酸味,十分鲜美。彝族住地多高寒山区,主食以玉米、荞、麦为主,副食除一般菜蔬外,爱吃酸菜煮红豆汤。
[免责声明]本文来源于网络,不代表本站立场,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,请联系邮箱:83115484@qq.com,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,保证您的权利。转载请注明出处:http://www.czhaojin.com/post/8354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