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切好的文学作品,都明白如话。
文字艺术,就是用最浅显的文字表达出深刻意境。偏偏有一些没文化的人喜欢充大伽,用深刻的文字云表达浅显的意境。文字的创作者,其目的是让别人去阅读和领会个人思想感情的表达,写得好的必定让人一读就懂,让人读不懂的必定是不善于表达的人所为,他本身就不适合文字的创作,应该去做一些不需要表达的工作,比如搬运清扫之类。
我有个朋友,广东汕头人,读书很少却喜欢作诗,写了汕头一座什么桥。那桥原有几只铁牛,关系到一个传说,他写了那个传说却什么也没说清楚,我说他语焉不详,不如不写,他说百度一下就都清楚了。我夸他好主意,自己不读书让别人去读书。你以为你几句狗屁不通的诗是什么大学问啦,还让人去百度。
以简单的文字表达深远的意境,是文字工作的高尚追求。凡千古名篇,都是一读就懂。现在中学生的传统文化基础都是不错的,文字创作应以中学生能读懂为限,中学生能读懂就是好文字,中学生读不懂就是废话。有人作诗作联,喜欢用典,用的又都是大家不熟悉的典故,在后面加上许多注释。我历来对此类文化垃圾持批评态度,谁家贴对联还在联语后加上一大串注释?有病啊?既然不加注释加盟人看不懂,那还是对联吗?读你的东西象读甲骨文一样,谁去看?
前人文化遗产,也有好坏之分,能融于人的是好东西,读起来吭吭巴巴的就是文化垃圾,就是自绝于人。白居易作诗,力求邻居老太太一听就懂,当然就象大白话,但这正是文字表达的至高境界,不影响意境开拓,再不济也比那些需要注释才让人懂的东西要好。
这两句名吟的意思是指:野草的生命力十分旺盛、顽强,秋季烧荒的大火烧不完它。等到来年大地上吹来暖和的春风,从已烧焦的草根下又会长出旺盛的新草。以此比喻顽强、有生命力,不可扑灭。这两句诗一句写枯,一句赋荣,以极大的热情赞美了古原草顽强的再生能力,野火虽然可以使秋草枯身化为灰烬,但它的地下根基却完好无损,待到来年春风吹动,又生发出一片葱绿。在烈火中毁灭,又在烈火中再生,这就是野草的性格、野草的风流。 ? ?失败与挫折带给人们的不只是失望,它同时也给人们带来烈火中重生的机会。在人生的道路上,摔倒了躺在地上无论怎样***或后悔终究无济于事,马上勇敢的站起来才有新的希望!大火虽然烧掉了爱迪生所拥有的有形物质如数据与器材等,但是却烧不掉他的思想意识,所有的想法和步骤仍然留存在他的脑中,随时可以重新来过!世人大多过度执著于有形的物质,就会忽略无形的精神力量,因而很难走出失败与挫折的泥沼。其实人的生命力远强于野草,一个人只要不自暴自弃,就不会缺少重新站起来的机会。 ? ? ?小草即使已经枯萎,但它却一直坚持着不愿轻易倒下。当温暖的春风吹来时,枯草逢春就会再生,并在阳光雨露下茁壮成长,长成一片离离的草原。人生中也应该保持一种乐观豁达的态度,在遇到失败与挫折时绝不轻言放弃。
野火烧不尽,春风吹又生
出自白居易的《赋得古原草送别》:
离离原上草,一岁一枯荣。
野火烧不尽,春风吹又生。
远芳侵古道,晴翠接荒城。
又送王孙去,萋萋满别情。
公元786(或787)年,十六岁的白居易,进京(长安)拜谒诗人顾况。顾况戏曰:米价方贵,居亦弗易。及读至“野火烧不尽,春风吹又生”两句,嗟赏曰:“道得个语(写得出这种诗),居亦易矣。”遂广为延誉。(唐·张固《幽闲鼓吹》)
这是一首咏物诗,通过对春草、远芳、晴翠的反复咏诵,赞叹其貌离离,其质勃勃,其情萋萋。营造了春草萋萋无边,别情远远无限的意境。用春草比拟别情,最早应是汉代淮南小安(一说刘安)的《招隐士》“王孙游兮不归,芳草生兮萋萋”。五代李煜又用春草比拟离恨“离恨恰如春草,更深更远还生”(《清平乐》)白居易更是把别情离恨发挥到了极致。
全诗语言平实,不事雕饰,但不失清新、隽永,如同出水芙蓉,高雅脱俗,风姿绰约。言迩而意远,意境水***融,浑然天成。
文辞质朴,言语平实,正是白居易倡导并身体力行的诗风。他在《***府序》中,明确指出作诗的标准是:“其辞质而径,欲见之者易谕也;其言直而切,欲闻之者深诫也;其事核而实,使***之者传信也;其体顺而肆,可以播于乐章歌曲也。”强调文辞要质朴而径直,言语要平直而切要,事情要准确而真实,体裁要顺达而灵活。
《赋得古原草送别》,完美地诠释了白居易的诗歌风格,正像苏轼在《祭柳子玉文》中评价的那样“元轻白俗,郊寒岛瘦。”即元稹诗风轻佻,白居易俚俗,孟郊冷峭,贾岛瘦寒。信乎!
[免责声明]本文来源于网络,不代表本站立场,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,请联系邮箱:83115484@qq.com,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,保证您的权利。转载请注明出处:http://www.czhaojin.com/post/5696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