昆明元宵节会吃汤圆
吃汤圆吃“汤圆”是元宵节的一项重要习俗。汤圆,又名“汤团”、“元宵”。吃汤圆的风俗始于宋代,当时的汤圆称“浮圆子”,亦称“汤圆子”、“乳糖圆子”、“汤丸”、“汤团”,生意人则美其名日:“元宝”。宋元元初时,汤圆已成为元宵节的应节食品,所以人们又称它为“元宵”。
在云南,人们过冬至时喜欢吃饺子和汤圆,这是传统文化的表现,更是习俗的传承。饺子和汤圆既能保暖,又有寓意,食用这些传统的食物,寓意着希望一家人团圆、快乐和幸福。
南方地区的冬至习俗与北方不同,南方人喜欢吃汤圆。南方人习惯将汤圆煮成白色,象征“圆满”,寓意着团圆、和谐。而在北方,饺子则是冬至必备食物之一,因为它的形状呈圆形,象征着“团圆”。大家团聚在一起吃饺子,也增强了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交流,有助于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和团结。
冬至吃汤圆的习俗在南方比较流行,尤其是江南一带,“汤圆”是冬至必备的食品,是一种用糯米粉制成的圆形甜品。
一般在冬至的时候,南方人吃汤圆,北方人吃饺子,这主要是因为南北差距的不同,因此风俗也不同。南方冬至吃汤圆,具有一定团圆的寓意,这一天会在家包汤圆,下汤圆,全家围在一起吃汤圆、聊家常,非常欢乐;北方冬至的时候要吃饺子,具有家团圆之意,是一种传统的习俗习惯。
南方很多地方在冬至这天都会过节庆贺。南方沿海不少地区有冬至祭祖的传统习俗。家家户户把祖先像、牌位等供于家中上厅,安放供桌,摆好香炉、供品等。
南方人在冬至则习惯吃汤圆,因为汤圆有圆满、团圆的寓意,大家在这一天都会自己做或者在市场上买汤圆来吃,希望自己的家庭幸福美满。在一年中最冷的这一天,没有什么比喝上一口热汤和吃上汤圆更幸福的事了。
北方许多地区,每年冬至日,有吃饺子的习俗。北方大部分地区在这一天要吃饺子也因为饺子有“消寒”之意,至今民间还流传着“冬至不端饺子碗,冻掉耳朵没人管”的民谚。
中国南方大部分都有冬至扫墓的习俗。从上海、苏州、杭州、南昌、莆田,到昆明、海南和潮汕地区。冬至扫墓,现代的祖坟一般是兄弟、堂兄弟几个人喊齐了就上山去;祭品也是各带各的,谁家有什么东西就带什么东西。
南方冬至吃汤圆。古有诗云:“家家捣米做汤圆,知是明朝冬至天。”冬至吃汤圆,是我国的传统习俗,在江南尤为盛行,民间便有“吃了汤圆大一岁”之说。汤圆可以用来祭祖,也可用于互赠亲朋,还代表团圆之意。
吃汤圆在明、清时期已经约定俗成。在冬至这天,要“作粉圆”或“粉糯米为丸”。这些在史料上也有正式的记载,称“冬至,粉糯米为丸,名‘汤圆’”。做好汤圆后要祀神祭祖,而后合家围吃汤圆,叫做“添岁”。所以,冬至吃汤圆,古而有之。
吃汤圆古人有诗云:“家家捣米做汤圆,知是明朝冬至天。”冬至吃汤圆,是我国的传统习俗,在江南尤为盛行,民间便有“吃了汤圆大一岁”之说。汤圆也称汤团,冬至吃汤团又叫“冬至团”;汤圆可以用来祭祖,也可用于互赠亲朋。
还有一种解释是:冬至是一年中最长的一夜,冬至那天,天还未亮,妇女们就起来生火煮汤圆,先敬天祭祖,再全家围坐吃汤圆。所以冬至吃汤圆,除了表示太阳(阳光)逐渐回来,也代表团圆的意思,现代人更喜欢把它当成圆满的象征。
第一道工序是制作粉子面。先将糯米(当地俗称“九米”)用清水浸泡两三天,途中注意换水,直到用手指可以捻成粉末后将糯米取出来晾晒,再通过舂碓或电动钢磨,把糯米磨成当地人所称的粉子面。
第二道工序是制作包心。粉子面做好后,再根据口味选择制作包汤圆所需的包心(即馅料)。常见的包心做法有两种,一种是用酥麻、核桃仁、红糖磨成粉末后混合拌匀,包汤圆前通过蒸煮变软,用这种包心的汤圆叫“酥麻汤圆”,吃起来香甜松软。另一种做法是选择花生、猪油、芝麻等食材来做包心,用这种包心所包的汤圆叫“富油汤圆”,吃起来滑嫩鲜香。
第三道工序是揉粉子面。就是往粉子面里加入适量的冷水或温开水进行和面,随即进行揉面,将粉子面搓揉成光滑且有弹力、有劲道的面团。
第四道工序是包汤圆。每次从揉好的粉子面团上撕下一小坨来,用手搓成圆球,然后捏成圆饼状,中间压个窝,往窝里放入“酥麻包心”或舀一匙煮好的“富油汤汁”,用面皮把包心包裹成圆,再捏成长条状的饺子模样,再用拇指和食指进行拿捏和收拢,包成一个三角汤圆。
第五道工序就是煮汤圆。根据食客的需要,把包好的三角汤圆放入开水里面煮,等汤圆从锅底漂浮到水上约一两分钟后,汤圆就算煮熟了,然后将汤圆从锅里舀到碗里。
第六道工序就是拜天地。先用煮熟的3个汤圆祭奠、敬奉先祖后,食客即可享用松软滑溜而香甜可口的三角汤圆了。
[免责声明]本文来源于网络,不代表本站立场,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,请联系邮箱:83115484@qq.com,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,保证您的权利。转载请注明出处:http://www.czhaojin.com/post/3938.html